太空经济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2016/6/27 17:50

 无论你接不接受,了不了解,太空经济时代已然来临。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太空经济的本质是人类航天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有效对接和模式创新。当下,我们该如何认识太空经济时代?我们有没有能力在太空经济时代分得一块蛋糕吗?
 航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太空探索的进步。太空经济是与太空探索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产品、技术和服务,以及它们的衍生产品和增值服务,即所有航天活动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衍生经济效益和未来潜在经济效益的总和。
 日前,在第五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GDC)上,首届“中国太空经济论坛”作为一个重要分论坛圆满举办。论坛上,四位院士及海内外百余位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中国太空经济”进行了一场宏大的头脑风暴。让我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太空经济的。
 接下来,3sNews将论坛上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的一些观点做一梳理。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
 航天事业在世界范围内是现代科技、经济和产业的引领。太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产业等新兴领域最活跃、最有创新力的一个高科技领域。太空经济时代是人类基于信息社会向太空探索、拓展、开发的一个新的征程。
 世界上的航天强国和大国在做一系列的布局,包括印度、日本以及现在一批新兴的航天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的航天产业和航天应用。所以,这就体现出航天已经成为各国的战略性的选择,也是成为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选择。
 航天发展需要加快法治建设,要立足现在,前瞻未来,为航天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需要制定一部有利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能够迎接未来太空经济挑战的法律。国家航天局牵头的我国首部《航天法》草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卫星应用、商业航天、产业航天等关系到太空经济等有关内容,正在深入论证、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有望写入《航天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等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蕴含千亿级市场。建议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领域加强军民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民营资本投入。
 太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从卫星研制、火箭发射,到数据下传、处理应用这个链条很长。太空经济最终要为每个用户服务。一定要坚持把我国的航天,包括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服务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去。建议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让卫星的智能服务到手机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易旸:
 纵观当今世界,太空经济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呈现出基础性、强关联性、高促进性和高增长性的特点。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
 近年来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美元,并呈现持续、迅猛增长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在太空经济领域攻克了一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支撑。北斗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的外交名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
 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规模扩展迅速,从2006年至2015年,全球卫星产业产值翻了一番。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产值达3353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产值为2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截至去年底,全球在轨运行卫星1381颗,太空经济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它的主要特征包括多元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太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航天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产生的。太空经济时代应该是“航天+”。航天是基础,是前提,是载体。如果要发展太空经济,首先必须发展航天,发展航天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何琼: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军民融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航天产业的发展,将航天装备制造和航天装备走出去作为中国制造2025年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联合多个部委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支持航天产业和太空经济发展。
 当前军民融合战略正在加快实施,太空经济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推动航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以航天技术创新为驱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航天产业融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体系当中去,促进航天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产业跨界融合和新兴信息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家、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郭夏:
 假定从外星看经济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形成一个概念叫做宇观经济。我们过去谈微观经济、宏观经济都耳熟能详,但是宇观经济这个概念大家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实际上太空经济需要一个理论基础,太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叫宇观经济。现在不仅需要在实体经济上打造太空经济,在思想观念上也要弘扬太空经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
 当前,太空经济时代给我国一个挑战,我们绝对不能靠简单的、现有的这些经济模式做到,在2030年达到世界强国的水平,所以一定要有新的战略。
 发展太空经济与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是离不开的。要建立太空的基础设施,要建立太空的平台,必须让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比翼齐飞,相互融合。
 太空经济要找个突破口,要把航天基础设施应用起来。比如,GPS能够当足球的裁判员,查看进球是不是越位,而GPS的设计人是从来没想能应用到球场上的,所以我们找到应用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
 现在更广泛应用的航天成果,在许多方面有很多阻力,需要有关的部门创造条件把它疏通出去。
 太空经济归根到底还是要把应用体现到地球上,解决地球上的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目前,不要总想着去3亿光年上的星球去居住,保护地球应放在首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巍:
 太空经济要和经济新业态创新融合。比如过去搞航天的对运营理解不够,对产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高附加值认识不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各方面专家,包括商业,包括资本,包括企业家的推动,是很难做到创新的。所以,太空经济把技术和其他的经济和企业管理,甚至政府的整个宏观社会管理相结合,共同交叉尽快推动太空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航天高新(苏州)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徐中强:
 在做一些创业投资时,我们遇到过一些困惑,比如我们发现有很多好的技术,但是如果是传统的股权投资的模式,必须得等它设立公司,等它的股权进行注资,然后再开发这些技术。但是,当一个技术还没有完全的做到一个公司里头去的时候,这样的工具实际上无法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立了一支新的专利基金,我们希望能够将资本更早的引入这个航天产品的一些研发和它的一些二次开发的民用化。把单一的股权投资向研发项目及专利技术要素的投资过渡。
 传统股权投资和专利技术投资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股权投资资本是通过股权投资然后转化成企业的一个公司股权,然后对公司整体的孵化,孵化成熟以后,上市或者下一轮投资进来,然后进行股权的转让或者回购,然后退出,从而获得资本的一个收益。而技术投资实际上是资本通过技术投资转化成知识产权,然后知识产权再将它进行技术孵化,对孵化成熟的技术通过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转让成股权的方式实现资本的退出和回报。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战略咨询中心高级咨询师李志阳:
 站在整个全球的产业发展的环境下,更多用经济的要素来看中国的太空经济如何发展是我们所有研究者,包括产业队伍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很多政策,包括我们很多企业发展,如果完全纠结于国家政策在整个太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实际上会浪费很多机会。
 太空经济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领域,更多是一个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代表了国家的一个实力和手段。
 太空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更需要产业资本的助力。当前,太空经济尚未设定赛道,但对于赛手的界定已经明确。
 太空经济跟其他的互联网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民营企业缺乏的实际上不是财力,不是技术,而是缺人。这个领域需要对技术的一个把握,还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
 国家航天系统的人才都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以及他们的机构里面。当然对于民企来说人才不是问题。每年有大量的航天专业的毕业生,航天内部也有一些人从这个机构跳出来创业。
 政策可能需要开放,政策的制定者可能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个鼓励。比方说,我们政府航天任务的订单,订单是不是要招标?要招投标,也要竞争,这样能够使得一些航天机构,然后我们航天机构里面得到的一些订单,一些任务里面的一些零部件,或者一些相关的分析系统也可以进行招投标,这样鼓励一部分人站起来。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到底有多大?十年之后民营商业航天将有大的发展。市场在于挖掘,而且越开放,市场就越广大。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高工张京男:
 太空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新的模式,需要跨界融合。从产业经济层面,需要把我们的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创造新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构筑新的产业链。
 关于航天的商业化属性,可采用“五段式分析法”,就是把航天活动划分成五段,分别判定每段的商业属性。比如,俄罗斯的商业活动基本上由国家主导,都是国家来生产研制,其中,接近商业化的火箭就是“质子号”;日本是三菱重工作为火箭研制还有发射的一个主体;印度是国家直接参与商业市场。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集团副总裁张东普:
 太空经济最关键的几个要素,最终要的是资本,其次才是技术、人才、市场,最后才是政策、监管等等。希望更多的资本来关注太空经济领域。
 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副理事长汪宏武:
 从卫星的制造、发射到天基的构成、运营,以及消费,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商业化过程。如果有一个环节是一个高度垄断性的,讲太空经济商业化好像不是很成立。此外,讲太空经济,还应该讲一个规模,没有规模很难谈到经济这样一个现象。
 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柴勇:
 关于太空经济,现在更多的还是在讨论研制和发射。真正的太空经济应该在未来,因为现在的运营商和市场需求并不明确。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强:
 太空经济里不存在民营国营之分,大家都是企业,只是投资主体不同。无论民营还是国营,都在太空经济这一个产业链里,都属于这一个市场。
 浙江天地经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光银:
 我们谈国家的未来、企业的未来、个人的未来,谈什么?谈我们的付出以后,收获在哪里。
 在太空经济产业链上,私营企业仍然需要跟国内大型的央企、国企和垄断型的企业建立互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